2025年9月2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一周年。作为植根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普洱学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通过文化浸润、实践育人、国际交流等多元路径,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转化为生动教育实践,在新时代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溯源初心:从历史誓言到青春共鸣
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26个民族代表剽牛盟誓的历史场景被定格为永恒的精神坐标。两年来,普洱学院将这一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持续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
7月上旬,由普洱学院承办的2025年“感知中国”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老挝、缅甸、伊朗等16个国家的28名留学生与20名中国学生一道,在誓词碑前聆听“一根柴烧不旺,团结才是力量”的故事。师生们手拉手学跳民族圆圈舞,自发叠手为誓,用汉语、老挝语、缅甸语共同喊出“世界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青春誓言,将边疆民族团结故事延伸为国际青年的共同感悟。

4月,普洱学院与云南大学师生在誓词碑前共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现场课。课后,云大学生郝琛琪深夜挥就《普洱学院赋》,以“茶山云海寄初心,民族团结谱新篇”礼赞两校情谊;普洱学院学子以《感云大学友赋》相和,文中“太华霞色映边疆,文脉相承一家亲”的句子,成为青年学子用古典韵律诠释现代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注脚。这场跨越400公里的诗文唱和,让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至文化深处。

实践育人:行走的民族团结课堂
普洱学院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打造“田野课堂”“非遗课堂”“产业课堂”,让师生在行走中感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
4月,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5名中外青年走进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在民族小学,普洱学院留学生代表分享了老挝、越南、柬埔寨三国的民族文化,从老挝的排笙悠扬、越南的竹编风情再到柬埔寨的吴哥史诗,镇沅民族小学的师生以民族打跳舞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以及蜘蛛网衣、蜂筒鼓舞等民族特色文化讲解回赠,中外青年在互动中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通过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对话,生动诠释了澜湄六国“同饮一江水,共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在民江黑古陶厂,非遗传承人指导师生体验拉坯、雕刻,老挝留学生提出“短视频推广黑古陶”的创意方案;在茶马古道遗址,师生徒步探寻马帮文化,讨论“文旅融合如何让古道焕发新生”。在三天的多场活动中,青年们既调研了樱桃产业助农成效,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提案”。
“左手咖啡、右手茶”的地域特色,成为普洱学院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感知中国”师生团参观普洱茶制作车间,亲手压制茶饼;在茶叶咖啡学院实验室,老挝留学生卢明勇在咖啡师指导下完成手冲咖啡,感慨“我冲了一杯有国际化味道的咖啡”。这种“产业+文化”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铸魂育人:绘就边疆思政育人新画卷
普洱学院立足边疆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路径,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青年心中。
学院依托地缘优势搭建跨国界教育平台,通过“留学中国·学在云南·普院篇”融媒体栏目吸引东南亚留学生,以“中老通”“中泰双语桥”等项目为载体,将普洱民族团结实践转化为国际青年可感知的“中国经验”,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教育的世界意义。
校内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通过“盟誓厅”“实践厅”“未来厅”的实物与VR展示,生动再现从誓词碑精神到新时代实践的传承脉络;学校师生创作话剧《张培英》,以边疆教育工作者张培英的事迹为原型开展“行走的思政剧”巡演,让红色基因与奉献精神在艺术浸润中直抵人心。

从历史深处的“26个民族剽牛盟誓”到茶马古道上的青春实践,从校园文化浸润到国际舞台文明发声,普洱学院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引导青年既铭记民族团结的历史根脉,更以行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时代答卷。在这片民族团结的热土上,普洱学院正以教育实践的生动笔触,描绘边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育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