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志愿者,他们以中文为媒,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以真诚为介,连接起中外师生的友谊;他们分享中文之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向世界。普洱学院优秀学子耿娇、张艳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耿娇、张艳花是普洱学院2021级老挝语专业毕业生,今年6月入选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在完成严格的岗前培训并通过考试后,于今年8月分别抵达老挝甘蒙省他曲市寮东公学和万象农冰村小学,正式开启为期10个月的中文教学工作。
说起自己的工作,耿娇总是滔滔不绝:“从普院的语言实验室到老挝的真实讲台,转变猝不及防却又充满力量。”在开展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耿娇总是能发现惊喜,而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更是让她迅速得到成长,不断收获友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到老挝,虽有老挝语基础,但教学场景的适配仍需磨合,好在普院四年培养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意识,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我把普洱茶文化与老挝茶文化对比融入课堂,用茶叶叶脉讲解“叶”字的演变;将云南少数民族与老挝民族的传统图案结合汉字笔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文之美。”


据中国侨网报道,自2004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已有6万余名志愿者赴151个国家和地区任教,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作出了贡献。作为普洱学院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耿娇、张艳花两名同学认为志愿者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中老文化交流的桥梁。“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资讯与平台,从普院出发,带着母校的教诲与对老挝的深情,我们在湄公河畔播撒中文种子,也在这场双向奔赴的交流中,收获了成长与热爱。这段旅程,是挑战,更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馈赠。”耿娇、张艳花表示。
近年来,普洱学院立足澜湄流域“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教育浸润、文化交融与青年联结的三维联动,构建“汉语+职业技能”的育人闭环和“政产学研媒”的生态网络,打造“沉浸式体验”的传播新范式,入选云南省首批“华文教育基地”,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国际中文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不同文明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结出澜湄合作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