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普洱学院作为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其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迎来了战略性、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具体的挑战。
一、主要机遇
(一)政策支撑
一是教育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 RCEP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显著降低了成员国之间教育服务贸易的壁垒,为云南高校与RCEP成员国(尤其是东盟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扫清了诸多制度障碍。
二是资格互认与标准对接更加流畅。 RCEP鼓励成员国之间在专业人员的资格、许可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这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分互认、学历学位互认、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合作办学的含金量和流动性。
(二)区位优势
一是“辐射中心”定位的强化。云南正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 RCEP将云南从中国的“西南末梢”推向了区域合作开放的“前沿中心”,其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枢纽地位得到空前强化。
二是人文交流需求激增。 RCEP带来的经贸往来和产业链融合,催生对熟悉多国文化、国际规则和语言(如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等)的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云南凭借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成为开展此类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
(三)产教融合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赋能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产业链。 RCEP整合了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云南可重点围绕绿色能源、智慧农业、生物医药、大健康、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与成员国优质高校合作,开设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
二是职业教育合作潜力巨大。 RCEP成员国大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二、主要挑战
(一)国内“东西夹击”局面。 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化基础,在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优势明显。西部的四川、重庆等地也在奋力追赶。云南面临“东西夹击”的激烈竞争,若没有鲜明特色,很难脱颖而出。
(二)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难度大。 与世界顶尖名校相比,云南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知名度仍有差距,在吸引RCEP区域内顶尖大学来滇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如独立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方面,难度较大。
(三)“品牌”与“实质”平衡压力。 容易出现重“牌子”轻“内涵”的问题,即引进了名校名称,但核心师资、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实质性地落地和消化吸收。
(四)高校国际化治理能力有限。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复杂的跨文化管理、质量保障、财务运营等问题,对高校的管理团队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许多云南高校的短板。
(五)经费与师资保障不足。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用于引进外教、更新设备、课程开发等。同时,既精通专业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双语师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合作办学质量的瓶颈。
三、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概念
(一)中外合作办学: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上三类也简称独立法人机构、非独立法人机构、项目。从法律地位上划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或独立法人机构、非独立法人机构。
(二)境外办学:指中国高等学校独立或者与境外政府机构、具有法人资格并为所在地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境外办学举办主体为中国合法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范畴。办学投入包括中方单独投入或合作双方或多方联合投入。学历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学位层次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办学要坚持扩大开放、平等互利、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防控风险、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兼顾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服务于中外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四、云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目前云南省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一)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合作方: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2025年QS世界排名第60位)。
招生专业:人工智能、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计划招生100人,具体报考流程和普通高考报志愿一样。该学院今年第一年招生,人数为300人(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各省人数名额根据当年本省高考总人数按比例分配,但考虑到经济形势、学费压力,东部沿海省份的招生人数比例更高。从2025年招生情况来看,全国29个招生的省份中,7个省份的招生分数平均值比云南大学同类专业高。
培养模式:“4+0”全英文授课,授予两校学士学位,学费6.5万元/学年。
机构性质:云南省首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昆明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学院
合作方:马来西亚理工大学(2025年QS世界排名第153位)。
招生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每专业90人。
培养模式:“4+0”全英文授课,双学位,核心课程由马方师资全英文授课,学费2.9万元/学年。
(三)西南林业大学泰和林学院
2025年9月9日获教育部批准成立。该机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官本担任院长,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拟于2026年开始招生,开设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计划招收100人,教学语言为英文,实施“3+1”双学位培养模式,合格毕业生可获中泰双方学位证书。合作开设的3个专业均与西南林业大学优势学科紧密相关,泰国农业大学QS世界农业与林学学科位居全球第60名、亚洲第13名,泰国第1名。2023年6月,教育部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其中,在扩大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方面,支持云南引进境内外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高质量办好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建设好“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合作机制,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五、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符合哪些准入条件、履行什么报批手续
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
(一)准入条件
一是须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育机构应当具有法人资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合作的外方院校需为所在国公认的高水平教育机构(如QS/U.S. News排名前500),且专业设置需与中方院校优势学科匹配(如普洱可聚焦茶叶、咖啡、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领域)。
三是中方院校需具备相应的办学资质和师资储备,外方院校需提供不少于1/3的核心课程师资及教学资源。
四是办学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需达到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标准》要求,跨境线上教学平台需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二)报批流程
申请设立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申请设立实施高等专科教育和非学历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申请设立实施中等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文化补习、学前教育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六、普洱学院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难点堵点
(一)专业学科优势不明显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需要与国境外世界一流学科专业进行深度合作(如QS/U.S. News排名前500),且本校需要有对应的学科专业进行匹配。目前,普洱学院与QS排名前200院校合作的只有马来西亚龙理工大学(世界排名153),但普洱学院具有的优势专业如农学(智慧农业)、茶学、咖啡、烹饪与营养、酒店管理、工艺美术、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还未达到云南省评价的B类以上。
(二)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大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对软件硬件的要求均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中外合作办学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三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如具备中英文专业授课的教师少之又少;四是合作办学收益需优先偿还基建贷款,反哺学科建设的灵活性不足。
(三)涉外审批过程较为复杂
一是引进的外籍教师工作许可、审查严格;二是国境外合作教材入境流程耗时较长;三是人培方案、人财物投入等合作谈判耗时长(云南大学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近20年,中外合作办学谈判仍持续了一年半之久)且本科层次合作需要报经两国教育部批准。
七、优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需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定位以及普洱黄金前沿的区位优势,立足自身、放眼区域、扬长避短、精准发力,才能在RCEP带来的教育开放新格局中抢占先机,努力将国门大学区位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胜势。
从长期来看,普洱学院应以现有的国际化办学基础为支点,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严把师资人才入口关,完善人才政策,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同步加强引进国内外世界一流资源,擦亮我校特色品牌,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奠定基础。
从短期来看,则应错位发展特色领域,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深耕澜湄,聚焦澜湄需求,对接产业升级,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做好与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好基础。
从眼下看,我们应积极主动对接泰国、马来西亚等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学校尤其是深入合作的专业,发挥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积极性主动性,谋划2-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积极联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入手策划),适时成立工作专班,并主动向省教育厅汇报争取全方位的支持。